財經

台灣半導體產值 明年衝7兆

編輯部
22小時前
1 瀏覽
台灣半導體產值 明年衝7兆
工研院舉辦「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」,受惠於AI資料中心、邊緣運算及供應鏈積極備貨需求,工研院預估今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將達到6.5兆元,年成長22%。而此強勁動能延續到明年,2026年產值估突破7兆元大關,達7.1兆元,年成長10%。

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王宣智表示,AI晶片與周邊升級,強勁驅動高效能運算(HPC)晶片市場,成為引領半導體產業成長的核心動能。特別是IC製造,受惠3奈米滿載,及2奈米製程開始貢獻營收。此外,先進封裝技術(如CPO共同封裝光學元件)擴展,也極大化了晶片效能並加速埃米產品應用落地,持續鞏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。

王宣智強調,整體而言,IC設計、製造及封裝測試各環節皆展現穩健增長,顯示台灣半導體產業已邁入一個長期且穩定的成長階段。

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陳靖函表示,透過2.5D/3D IC堆疊,來自不同製程與供應商的邏輯晶片、記憶體與I/O控制器可整合於單一封裝中,提升系統效能並強化設計彈性,這項高良率技術未來有望延伸至CPO等新一代封裝。

此外,台灣委外封測代工業者亦積極發展自有異質整合技術,以承接AI與HPC晶片的高階封裝訂單,並強化與晶圓代工業者的垂直整合合作。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預估,2025年台灣半導體封測產業產值將達7,104億元,年成長率達13.9%。

晶圓代工領域,製程面所關注議題在於2026年後先進製程競賽重心為「埃世代」構築,製程上需引入垂直型元件架構(GAAFET與 CFET)及背面供電技術,透過材料與製程技術共同協力,實現下階段AI晶片的規格需求。

記憶體領域,反映AI晶片訓練及高速存取需求,主要朝3D結構進行研發。無論是3D化DRAM所發展的HBM,或可對應裝置高速存取的SSD所衍生的3D NAND Flash,都是2026年後與AI晶片發展攸關的重點。

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預估,2025年台灣IC製造業產值將達4.3兆元,年成長率26.9%。而2026年受惠於AI議題持續發酵,IC製造業產值預估有望突破4.8兆元,持續締造新猷。

更多工商時報報導美復甦太強 反衝擊全球經濟泓德能源衝刺綠電 明年看旺訊連人臉辨識 明年貢獻營收
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
讀者評論 (0)

尚無評論
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

首頁 新聞 商家 活動 會員
首頁 新聞 商家 活動 聊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