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

石崇良專訪1/逕赴醫學中心看診變貴 依法行政為醫療韌性 讓醫護減壓

編輯部
22小時前
1 瀏覽
石崇良專訪1/逕赴醫學中心看診變貴 依法行政為醫療韌性 讓醫護減壓
假日急症中心將於11月2日(周日)上路,這項計畫雖是為了解決急診壅塞,卻也是衛福部長石崇良打造韌性醫療的起手式。面對超高齡社會,少子化使各行各業缺工,醫護人力不足,患者複雜度增加,加上極端氣候導致災難疫病頻繁,讓醫療體系減壓,強化醫療韌性,是維持醫療永續唯一解方。(延伸閱讀:石崇良專訪2/UCC是社區演習據點 修法解護理人力 設社區藥局衛星網)

在石崇良規畫的藍圖裡,假日急症中心的短期目標是解決急診壅塞,長期目標是讓醫療體系負荷下降,讓醫護面對重症患者從容有餘裕,才有機會繼續留在醫療現場。醫界認為民眾就醫行為無法管制,分級醫療難以落實,健保法規定未輕轉診至醫學中心門診,部分負擔可達醫療費用五成,如今衛福部已研擬相關配套,最快明年下半年上路。

石崇良於10月27日接受聯合報專訪,說明他擘畫的醫療永續藍圖。確保國家韌性,與衛福部相關的是醫療韌性、藥品韌性和社會韌性,若談醫療韌性,急診壅塞是一定得解決的問題。

「每天急診都是爆成這樣,哪有什麼韌性可言?」但石崇良說,急診壅塞是表相,是很多問題導致的結果,大致可分為三個原因:醫護人力不足、未落實分級醫療,還有民眾需提升自我照顧能力。

石崇良說,若解決了急診壅塞 ,不敢說全部,但可解決目前醫療體系遭遇到一些問題。很多人把醫療體系碰到的所多問題,認為是健保制度所致,「我們都忘了其實健保只是財務工具。」健保幫忙解決民眾就醫經濟障礙,但是沒有辦法解決其他問題。

有人認為健保投資多一點,好像問題就統統沒有了。石崇良很篤定地:「不會。」健保總額這幾年下來幾乎兩倍成長,明年將達一兆元,八年前不過是五六千億元而已。他認為人力不足、分級醫療和民眾自我照顧能力,如果這三個事情不解決 ,只是單純解決健保,還是無助於現況改善。

急診壅塞並非出現在所有的醫院,石崇良說,平常病人比較多的就是少數幾家醫院,「如果到處都壅塞,問題就大了。」今年過年後,有一些過去感覺好像不會有暫留病人的醫院,也開始有了,那就是調控上出了問題。

少子化人力不足  減少供給量讓醫療體系降載

曾任急診醫師十年,石崇良分析急診壅塞與醫療體系負荷的連動關係,住院的病人通常有急診和門診收治兩個管道 ,相較於其他國家,我們門診住院收治等候時間較短,但是急診病人入院等候時間長,這與國外剛好相反。

石崇良認為,應該讓門診入院等待時間拉長,簡單的講,就是讓醫院的醫療負荷下降。因為整體醫療量能有限,每天能夠提供服務量是固定的,現在不是要提高供給量,而是降低醫療服務量,因為提高供給量已不可能,我們就面臨少子女化,不要說是醫護人員,各行各業都在缺人。

人口數持續下降,國發會估算,2024年到2070年,15歲到64歲人口減少920萬人,石崇良說,這些是最主要的勞力族群,人數一直在下降,所以不可能期待「我的量還要更大」。透過科技幫忙,智慧化和個機器自動化,可以讓醫療更有效率,服務量也可能增加,但增加的量有限,護理人力只是其中一環,其他各行各業都是一樣。

石崇良認為,如今我們不太可能去創造更大的量能,但希望在某些時候,創造「search capacity」,稱為「浪湧量能」,在某些特殊情形下,有辦法把服務量拉起來,應付一些異常狀況,例如疫情或災難,但這不是常態。

保存重症醫療量能如同處理堰塞湖  水位太高會溢流

「不可能永遠用高水位在作業。」石崇良拿堰塞湖打比方,平常不能讓水位離壩頂太近,否則大雨一來,就溢流潰堤,一定要讓堰塞湖維持較低的水位,才能安全。醫療體系的目標要讓「loading burden」下降,避免急重症醫護負荷過度,才能夠把他們留在醫療現場。

石崇良認為,現在急重症人力不夠,不完全因為收入,不是每個人都要去開業,都要去做醫美,每個人追求的成就感不同,要比薪資,永遠有人薪水更高,很多人有追求的人生目標或希望得到反饋,不是所有人就只在乎薪資,可是一旦讓他Burnout,過勞過累,就沒有辦法談自我實現。

所以,現在必須讓醫療體系減壓,特別保留急重症醫護的能量,不能讓醫學中心的醫護處理過多輕症病人,這必須雙管齊下,一是解決急診壅塞,另外就是門診減量。

醫學中心門診量下降  才能讓醫護專心處理重症

石崇良拿出相關統計,分析醫學中心門診患者樣態,扣除重大傷病、門診手術或化療,百分之六十到七十都是其他相對輕症患者,所謂穩定的慢性病患、癌症追蹤者,「我們要讓醫學中心門診量下降,才能讓他們專心處理真正重症的病人。」

門診減量,醫學中心收入會不會變少?「不會。」石崇良很有把握,因為今年開始全面實施醫院個別總額。「個別總額只是一個過度」,主要是為了調整醫療服務的樣態,「現在已經把一個總額框給你了,那麼你去減量。」

之前談過醫師複雜診查費,因為現在醫學中心門診診察費偏低,「比開業診所還要低」。石崇良說,過去不鼓勵醫學中心看太多門診,所以提供基層、地區醫院診察費加成,鼓勵「下轉」,所以一直基層診療費一直增加,長久以來,產生落差。

個別醫院總額保障醫院  不因不看輕症減少收入

石崇良計畫調高複雜診查費,搭配門診減量。他分析,以收入來看,看這樣多慢性病人,在門診收入也不過占30%,70%的輕症帶來30%的收入。換言之,把輕症病人減少,對醫院收入影響不會太大,但是醫師不需要動不動就看到100多號,讓醫師的生活沒有品質。應該讓他們有多一點時間去看重症的病人,去思考怎麼下困難的診斷。

門診不減量,分級醫療不落實,結果就是急診壅塞。石崇良說,患者長期在這家醫院看門診,一有事情,當然回到這家醫院的急診,「這是人性。」醫院急診70%到80%的病人都不是外院轉來,都是自己的老病人。分級醫療要從門診減量做起,門診量下降,就是影響後續住院病床安排與急診病人量。

石崇良認為,醫學中心門診看輕症患者的占率,至少要降到一半以下。換句話說,如果現在醫學中心門診重大傷病患者占率不到五成,那應該慢慢去調整,至少有半數病人都應屬於重大傷病,或需要在門診手術、化療等病患。初 期占率牌個醫院自行訂定,如果沒有達標,就會影響隔年的醫院總額成長率。

如此一來,診查費提高,醫師看診量雖下降,但是收入不會變少。「現在的時代已不是用高薪就可以拼得到所謂的新鮮的肝了。」石崇良說,追求好的生活品質,這是新世代的想法,我們必須直接面對。不是說我給你多少薪水,那你都不要休假天天做,這樣留不住人。

提高逕赴醫學中心部分負擔  依法行政

對於民眾,石崇良說,醫院要先採取一些措施,目前平均門診就醫次數,全年一人平均15到16次,就醫次數太高了,是我們疾病控制不佳,患者要一直來醫院看病?還是醫院沒有考慮運用慢性病連續處方箋?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民眾就醫太自由,不可否認,還是有「doctor shopping」的現象。

石崇良說,先從醫學中心減量做起,訂出指標,讓醫學中心去努力,先透過適當轉診,讓門診量下降。至於民眾,未經轉診直接醫學中心門診,提高部分負擔,這部分是依法行事。依健保法規定,未經轉診逕赴醫學中心,部分負擔是醫療費用的50%,但自健保開辦至今,從未實施。

石崇良說, 「 我就想做這個事情,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讓醫學中心的量能保留下來,那就沒有韌性。」要改變民眾就醫行為是大工程,讓醫學中心專心照顧最困難的病人,石崇良已有規畫與步驟。

第一步訂出指標,透過醫院個別總額保障, 適度指標成長,讓醫學中心不用去擔心門診減量使收入下降;第二個搭配轉診制度,讓病人不用擔心無法到醫學中心看門診,事實上,醫學中心門診減量之後,就有能力接受轉診。

石崇良認為,最理想的狀態是醫學中心只看轉診患者,患者不需要直接掛號,「大家都不用先去台大掛一個老病號」,因為當需要轉診時,一定能去醫學中心看診。目標就是醫學中心門診量下降,「才可能讓真的要轉診的人轉得進來,不然都看老病號,根本就沒有幾個空號可以讓外面的人轉診。」

未經轉診至醫學中心加收五成部分負擔  最快明年下半年上路

所以,對民眾來說,未經轉診直接去醫學中心,「依法是50%就50%」,就提高部分負擔;經過轉診,則部分負擔不調整。根據健保署統計,目前醫學中心門診每人每次平均健保支付2400元,屆時如未持轉診單,部分負擔費用即為1200元。

何時上路?石崇良說,最快明年下半年實施「未經轉診,直接至醫學中心就醫,加收五成部分負擔」。第一步先訂出醫學中心門診輕症指標,再給予半年緩衝與宣導。希望今年底以前訂出指標,因為涉及到明年第一季醫院個別總額。

【看原文連結】

更多udn報導免費充電區不用…乘客1動作充電 北捷喊將重罰嚇!內湖3棟民宅信箱塞滿往生被 專家揭恐怖真相孤立才折壽!史丹佛教授曝老人「最健康朋友數」閃兵藝人未來運勢?命理師點他最慘、2人能翻身
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
讀者評論 (0)

尚無評論
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

首頁 新聞 商家 活動 會員
首頁 新聞 商家 活動 聊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