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治
魯莽領導與人口崩壞的雙重危機
《時代》雜誌和《新聞周刊》近日接連發表與台灣相關的報導。前者刊登文章稱賴清德總統是魯莽的領導人;後者則特別撰文介紹台灣的少子化危機。這兩篇文章看似無關,實則共同揭露同一個現實,即台灣正同時面臨外部戰略壓力與內部結構崩壞的雙重危機。
《時代》在一篇「美國必須謹防台灣魯莽的領導人」的評論指出,賴清德對中國的關係展現高度自信甚至冒進,這種強硬路線或能贏得部分民意與國際掌聲,卻可能推高兩岸衝突風險,讓美國被動捲入,但美國不可能冒著兩國大戰的風險出兵防衛台灣。
《新聞周刊》則在一篇標題為「台灣的人口危機加劇」報導指出,真正威脅台灣發展的不是戰爭,而是人口崩塌。該文分析,台灣總人口連年下滑,出生率僅約千分之4,為全球最低之一。勞動人口占比下降、老化加劇、青年外流,使得經濟動能與社會保障體系都面臨長期壓力。報導直言:這場「靜默的危機」正侵蝕台灣的根基。
由此觀察,台灣正被外部的地緣焦慮與內部的人口危機兩股力量拉扯。前者關乎生存,後者關乎永續發展。若政府將資源與政治能量集中於軍備、外交與意識形態的對抗,而忽略教育、育兒、住宅與就業環境的改善,那麼即使外部威脅暫時化解,內部結構空洞也會讓國家失去生命力。
《時代》所用的「魯莽」,指的是賴清德在治理上的短視與剛愎自用,他若要證明自己並不魯莽,就必須展現靈活的兩岸政策;在面對人口與經濟問題時更得具備長遠的智慧。
更嚴重的是,國家安全與人口危機是高度連動的議題。當青壯人口減少、勞動市場萎縮,國防動員必然受到影響。台灣要在國際間維持自主與安全,必須有穩固的社會與經濟基礎,領導人若只顧倚美抗中、出口轉內銷,而忽略內部民生,終將在戰略上失去長期的支撐。
《時代》與《新聞周刊》兩篇報導形成了清楚的對照:一篇警告政治過熱,一篇揭示社會冷卻。賴清德政府的挑戰,不是對外說出更強硬的話,而是對內讓人民敢於生、樂於留、能夠活得有尊嚴。當一個國家充斥著魯莽的領導人、理盲的支持者、反智的黨網媒、扭曲的價值觀;當一個社會長年「生不如死」,政府卻無法許一個踏實的願讓人民敢生,縱使有再多的外交突破與軍事合作,都只會是空中樓閣。
領導人的風格決定了國家命運,但賴總統迄今卻仍無視多數百姓的困苦,連帶政府內部缺乏治國人才,充斥唯命是從的奴才,奢談有幫助台灣扭轉劣勢的治理能量。或許,在外媒眼中,用「魯莽」來形容賴總統,還是筆下留情了呢。(作者為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)
《時代》在一篇「美國必須謹防台灣魯莽的領導人」的評論指出,賴清德對中國的關係展現高度自信甚至冒進,這種強硬路線或能贏得部分民意與國際掌聲,卻可能推高兩岸衝突風險,讓美國被動捲入,但美國不可能冒著兩國大戰的風險出兵防衛台灣。
《新聞周刊》則在一篇標題為「台灣的人口危機加劇」報導指出,真正威脅台灣發展的不是戰爭,而是人口崩塌。該文分析,台灣總人口連年下滑,出生率僅約千分之4,為全球最低之一。勞動人口占比下降、老化加劇、青年外流,使得經濟動能與社會保障體系都面臨長期壓力。報導直言:這場「靜默的危機」正侵蝕台灣的根基。
由此觀察,台灣正被外部的地緣焦慮與內部的人口危機兩股力量拉扯。前者關乎生存,後者關乎永續發展。若政府將資源與政治能量集中於軍備、外交與意識形態的對抗,而忽略教育、育兒、住宅與就業環境的改善,那麼即使外部威脅暫時化解,內部結構空洞也會讓國家失去生命力。
《時代》所用的「魯莽」,指的是賴清德在治理上的短視與剛愎自用,他若要證明自己並不魯莽,就必須展現靈活的兩岸政策;在面對人口與經濟問題時更得具備長遠的智慧。
更嚴重的是,國家安全與人口危機是高度連動的議題。當青壯人口減少、勞動市場萎縮,國防動員必然受到影響。台灣要在國際間維持自主與安全,必須有穩固的社會與經濟基礎,領導人若只顧倚美抗中、出口轉內銷,而忽略內部民生,終將在戰略上失去長期的支撐。
《時代》與《新聞周刊》兩篇報導形成了清楚的對照:一篇警告政治過熱,一篇揭示社會冷卻。賴清德政府的挑戰,不是對外說出更強硬的話,而是對內讓人民敢於生、樂於留、能夠活得有尊嚴。當一個國家充斥著魯莽的領導人、理盲的支持者、反智的黨網媒、扭曲的價值觀;當一個社會長年「生不如死」,政府卻無法許一個踏實的願讓人民敢生,縱使有再多的外交突破與軍事合作,都只會是空中樓閣。
領導人的風格決定了國家命運,但賴總統迄今卻仍無視多數百姓的困苦,連帶政府內部缺乏治國人才,充斥唯命是從的奴才,奢談有幫助台灣扭轉劣勢的治理能量。或許,在外媒眼中,用「魯莽」來形容賴總統,還是筆下留情了呢。(作者為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)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讀者評論 (0)
請登入後發表評論
分享您的觀點,與其他讀者互動
立即登入尚無評論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