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治
台海戰爭對美軍後勤的考驗
2025年10月10日,《Foreign Affairs》刊出由美國政治學者布里默(Maximilian K.Bremer)與葛里耶可(Kelly A.Grieco)共同撰寫的文章〈與中國作戰,快與慢〉(Fighting China,Fast and Slow),引發美國戰略界高度關注。文章指出,若美國與中國大陸在台海爆發衝突,決勝關鍵並非武器性能或兵力數量,而是「戰爭節奏」與「後勤韌性」。布里默與葛里耶可認為,美軍長期以來過度依賴高速、短期的作戰節奏,但面對地理縱深廣大、補給鏈強韌的大陸,這種策略將陷入前所未有的瓶頸。
台海若爆發戰爭,並不會是一場「閃電式勝負」的對決,而是一場消耗補給、測試意志與工業能力的長期抗衡。美國雖在科技與情報上具優勢,卻在距離、補給與生產力分布上處於劣勢。這場戰爭的成敗,將取決於誰能在「快」與「慢」之間找到平衡,同時維持長期作戰的持久力。
美軍在冷戰後形成「速戰速決」的慣性,從波灣戰爭到伊拉克戰爭,都倚賴制空與精準打擊能力。然而台海地形狹窄、氣候多變,且距離美軍主要後勤基地(如關島、橫須賀)均逾兩千公里,任何補給任務都需經長距離航行與防護。這種「距離劣勢」意味著,美軍一旦陷入消耗戰,後勤壓力將迅速累積。
近年美國國防部雖推動「分散式作戰」與「彈性後勤」概念,但仍受制於有限的運輸艦與油料庫存。例如,美國陸軍與海軍在烏克蘭戰爭期間就已面臨155毫米炮彈與防空飛彈生產週期過長的問題。華府估計,要恢復彈藥庫存需18個月以上,而太平洋戰區若同時爆發衝突,補給壓力將倍增。
此外,美國軍事工業依賴全球化供應鏈,許多零組件來自歐洲與東亞。一旦戰事延長,制裁、封鎖或運輸中斷都可能導致生產鏈癱瘓。美國雖擁有龐大的軍事預算,但生產效率遠不及戰時動員體系完整的大陸,這正是布里默與葛里耶可所稱「快而脆」的結構性弱點。
相較之下,大陸的軍事布局更注重「整體戰力」與「戰略韌性」。近十年間,大陸大幅擴充造船、飛彈、無人機與雷達產能,建立能支撐長期戰事的工業體系。其沿海地區密布軍港與補給設施,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兵力與物資調度,這使其在近海防禦與持久作戰上佔有明顯優勢。
大陸的戰略思維並非追求「速勝」,而是以「拖長戰線」削弱對手意志。若美軍無法於戰事初期奪取制海權,隨時間推移,美國的後勤困難與國內政治壓力將逐步浮現。這種「慢戰優勢」結合地理縱深與產能規模,使大陸在區域戰爭中能以量制勝。
同時,大陸的民用產業具備軍民轉換機制,可在必要時將民用船舶、飛機與工廠轉為軍事用途。這種全社會的動員潛力,正是美國難以匹敵的部分。布里默與葛里耶可警告,美方若仍以「快打速勝」心態應對,將在長期消耗中陷入被動。
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與半導體產業,一旦戰爭爆發,供應鏈中斷將使經濟受到重創。社會層面上,青年世代對戰爭的接受度有限,若動員政策缺乏共識,將削弱社會韌性。與此同時,資訊戰與輿論操控可能進一步分化社會,造成內部不穩。
面對如此複雜的安全環境,台灣應思考如何在「自主防衛」與「戰略自主」間取得平衡。避免將自身戰略完全寄託於外援,而應尋求多層次的安全選項,包括恢復兩岸對話與危機溝通機制,以減少誤判與敵意。
布里默與葛里耶可揭示的不僅是美軍後勤體系的脆弱,更提醒區域各方:台海若陷入長期衝突,其代價將遠超出任何一方的預期。對台灣而言,若僅依附外部戰略節奏,最終可能失去自主調整與議價能力,陷入被動與孤立。(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)
台海若爆發戰爭,並不會是一場「閃電式勝負」的對決,而是一場消耗補給、測試意志與工業能力的長期抗衡。美國雖在科技與情報上具優勢,卻在距離、補給與生產力分布上處於劣勢。這場戰爭的成敗,將取決於誰能在「快」與「慢」之間找到平衡,同時維持長期作戰的持久力。
美軍在冷戰後形成「速戰速決」的慣性,從波灣戰爭到伊拉克戰爭,都倚賴制空與精準打擊能力。然而台海地形狹窄、氣候多變,且距離美軍主要後勤基地(如關島、橫須賀)均逾兩千公里,任何補給任務都需經長距離航行與防護。這種「距離劣勢」意味著,美軍一旦陷入消耗戰,後勤壓力將迅速累積。
近年美國國防部雖推動「分散式作戰」與「彈性後勤」概念,但仍受制於有限的運輸艦與油料庫存。例如,美國陸軍與海軍在烏克蘭戰爭期間就已面臨155毫米炮彈與防空飛彈生產週期過長的問題。華府估計,要恢復彈藥庫存需18個月以上,而太平洋戰區若同時爆發衝突,補給壓力將倍增。
此外,美國軍事工業依賴全球化供應鏈,許多零組件來自歐洲與東亞。一旦戰事延長,制裁、封鎖或運輸中斷都可能導致生產鏈癱瘓。美國雖擁有龐大的軍事預算,但生產效率遠不及戰時動員體系完整的大陸,這正是布里默與葛里耶可所稱「快而脆」的結構性弱點。
相較之下,大陸的軍事布局更注重「整體戰力」與「戰略韌性」。近十年間,大陸大幅擴充造船、飛彈、無人機與雷達產能,建立能支撐長期戰事的工業體系。其沿海地區密布軍港與補給設施,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兵力與物資調度,這使其在近海防禦與持久作戰上佔有明顯優勢。
大陸的戰略思維並非追求「速勝」,而是以「拖長戰線」削弱對手意志。若美軍無法於戰事初期奪取制海權,隨時間推移,美國的後勤困難與國內政治壓力將逐步浮現。這種「慢戰優勢」結合地理縱深與產能規模,使大陸在區域戰爭中能以量制勝。
同時,大陸的民用產業具備軍民轉換機制,可在必要時將民用船舶、飛機與工廠轉為軍事用途。這種全社會的動員潛力,正是美國難以匹敵的部分。布里默與葛里耶可警告,美方若仍以「快打速勝」心態應對,將在長期消耗中陷入被動。
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與半導體產業,一旦戰爭爆發,供應鏈中斷將使經濟受到重創。社會層面上,青年世代對戰爭的接受度有限,若動員政策缺乏共識,將削弱社會韌性。與此同時,資訊戰與輿論操控可能進一步分化社會,造成內部不穩。
面對如此複雜的安全環境,台灣應思考如何在「自主防衛」與「戰略自主」間取得平衡。避免將自身戰略完全寄託於外援,而應尋求多層次的安全選項,包括恢復兩岸對話與危機溝通機制,以減少誤判與敵意。
布里默與葛里耶可揭示的不僅是美軍後勤體系的脆弱,更提醒區域各方:台海若陷入長期衝突,其代價將遠超出任何一方的預期。對台灣而言,若僅依附外部戰略節奏,最終可能失去自主調整與議價能力,陷入被動與孤立。(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)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讀者評論 (0)
請登入後發表評論
分享您的觀點,與其他讀者互動
立即登入尚無評論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