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
腸道養好菌 緩解巴金森氏症
記者傅希堯∕台北報導
長庚醫院微菌治療中心主任李柏賢28日指出,人體腸道菌相失衡與腸道疾病、代謝異常、免疫失調甚至神經疾病都有關聯,研究證實維護腸道菌叢平衡可改善巴金森氏症、過動症的症狀,長庚已開發微生物定量分析技術,了解腸道菌叢的健康程度後,可採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恢復菌叢平衡。
長庚醫院開發之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,一次可解析5000萬–6000萬個基因片段,比對辨識超過14萬種微生物與6400筆抗藥性基因資料庫,建立各人的腸道健康地圖。
李柏賢表示,腸道菌相的多樣性是健康的關鍵指標之一。當菌種多樣性下降時,往往代表腸道微生態失衡,可能導致肥胖、糖尿病、發炎性腸道疾病、憂鬱症等多種慢性疾病風險上升,透過分析醫師可在疾病尚未出現明顯症狀前,即早掌握腸道失衡的警訊,進行風險預防與營養調整。
長庚醫院指出,一名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22歲女性,兩年來飽受劇烈腹痛、頻繁腹瀉與血便困擾,對多種藥物皆無明顯改善,被迫留職停薪、長期困在家中,生活陷入低谷,但患者腸道內的困難梭菌檢測卻程陰性,經質譜儀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,找到病因是無毒梭菌肇禍,對性抗生素治療後,患者的腹痛與腹瀉完全解除。
李柏賢指出,長庚醫院自108年起,已完成339例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,針對難治型或反覆發作的困難梭菌感染病患,單次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的臨床成功率高達85.4%,顯著優於傳統抗生素治療僅約三成的成功率,且復發率更低。透過重建腸道微生態帶來新的治療契機。
李柏賢強調,腦與腸之間是有連繫的,很多人緊張時腸子也會有反應,同樣的腸子也會影響腦子,研究證實維護腸道菌叢平衡可明顯改善巴金森氏症、過動症的症狀。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,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基因組,影響免疫、代謝與心理健康,透過微菌叢基因檢測與治療的結合,實現腸道領域的精準醫療。
長庚醫院微菌治療中心主任李柏賢28日指出,人體腸道菌相失衡與腸道疾病、代謝異常、免疫失調甚至神經疾病都有關聯,研究證實維護腸道菌叢平衡可改善巴金森氏症、過動症的症狀,長庚已開發微生物定量分析技術,了解腸道菌叢的健康程度後,可採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恢復菌叢平衡。
長庚醫院開發之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,一次可解析5000萬–6000萬個基因片段,比對辨識超過14萬種微生物與6400筆抗藥性基因資料庫,建立各人的腸道健康地圖。
李柏賢表示,腸道菌相的多樣性是健康的關鍵指標之一。當菌種多樣性下降時,往往代表腸道微生態失衡,可能導致肥胖、糖尿病、發炎性腸道疾病、憂鬱症等多種慢性疾病風險上升,透過分析醫師可在疾病尚未出現明顯症狀前,即早掌握腸道失衡的警訊,進行風險預防與營養調整。
長庚醫院指出,一名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22歲女性,兩年來飽受劇烈腹痛、頻繁腹瀉與血便困擾,對多種藥物皆無明顯改善,被迫留職停薪、長期困在家中,生活陷入低谷,但患者腸道內的困難梭菌檢測卻程陰性,經質譜儀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,找到病因是無毒梭菌肇禍,對性抗生素治療後,患者的腹痛與腹瀉完全解除。
李柏賢指出,長庚醫院自108年起,已完成339例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,針對難治型或反覆發作的困難梭菌感染病患,單次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的臨床成功率高達85.4%,顯著優於傳統抗生素治療僅約三成的成功率,且復發率更低。透過重建腸道微生態帶來新的治療契機。
李柏賢強調,腦與腸之間是有連繫的,很多人緊張時腸子也會有反應,同樣的腸子也會影響腦子,研究證實維護腸道菌叢平衡可明顯改善巴金森氏症、過動症的症狀。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,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基因組,影響免疫、代謝與心理健康,透過微菌叢基因檢測與治療的結合,實現腸道領域的精準醫療。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讀者評論 (0)
請登入後發表評論
分享您的觀點,與其他讀者互動
立即登入尚無評論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