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
腸道菌相改變藏疾病危機 長庚開發全基因分析技術抓警訊
〔記者林志怡/台北報導〕人體的細菌量約為細胞的1.3倍,且多數分布於腸道內,可說是「看不見的器官」,尤其腸道菌相分布與健康息息相關。長庚醫院結合臨床與分子檢測技術,推出「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」服務,可分析超過14萬種微生物與抗藥基因,協助判斷腸炎、大腸癌、帕金森氏症等疾病風險。
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主任李柏賢說明,過去人體內的細菌都會與「致病」聯想在一起,但近年來已有許多研究指出,菌相多樣性是健康的關鍵指標之一,當腸道菌種多樣性下降、腸道微生態失衡,代謝性疾病如肥胖、糖尿病,以及發炎性腸道疾病、憂鬱症等慢性疾病風險也會隨之上升。
李柏賢也說,近年來透過改變腸道菌相以治療疾病的研究也相當興盛,林口長庚也已透過「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」,協助患者擺脫難治型或反覆發作的困難梭菌感染,且單次臨床成功率高達85.4%,另也開發「微菌乾粉膠囊」,菌叢存活率在3個月達到90%。
此外,李柏賢提到,透過掌握腸道失衡的警訊,也可協助疾病預防與營養調整,長庚醫院在國科會「微生物相計畫」支持下,開發「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」,並已通過「實驗室自行開發檢測認證」,一次能解析5000至6000萬個基因片段,比對超過14萬種微生物與6400筆抗藥性基因資料庫。
李柏賢說,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目前屬於自費項目,民眾可在長庚醫院的胃腸科門診提出相關檢測,只要依據指示提供糞便檢體即可進行,分析完成後也會提供民眾專屬的「腸道健康地圖」,內容包括好菌與壞菌分佈比例、細菌多樣性與相關疾病風險等。
林口長庚醫檢部部主任黃瓊瑰則補充,大量的微生物,包括細菌、酵母菌和病毒,共存於人體的各個部位,如腸道、皮膚、肺、口腔等,腸道微生物群被認為是維持健康最重要的微生物群,且越來越多證據證實腸道菌相與神經系統、代謝系統、內分泌系統、免疫系統的關聯性。
黃瓊瑰指出,長庚醫院的「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」可精確鑑定10萬種以上的菌種,民眾最終取得的報告,會包括個人化腸道菌相報告總覽、菌相多樣性指標、菌相豐富度、菌相成分分析、致病菌檢測、益生菌分析、疾病風險評估等,相關技術目前也已送出專利申請。
【看原文連結】
更多自由時報報導世界大賽》道奇失誤付出代價!藍鳥逆轉3分砲 4分大局痛擊葛拉斯諾世界大賽》有神快拜!大谷翔平單場雙響砲+4長打 追平119年神紀錄世界大賽》不給打!大谷翔平四度遭敬遠 單場8次上壘創史上首見獨家》震撼!台積電前資深副總羅唯仁傳赴英特爾掌研發
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主任李柏賢說明,過去人體內的細菌都會與「致病」聯想在一起,但近年來已有許多研究指出,菌相多樣性是健康的關鍵指標之一,當腸道菌種多樣性下降、腸道微生態失衡,代謝性疾病如肥胖、糖尿病,以及發炎性腸道疾病、憂鬱症等慢性疾病風險也會隨之上升。
李柏賢也說,近年來透過改變腸道菌相以治療疾病的研究也相當興盛,林口長庚也已透過「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」,協助患者擺脫難治型或反覆發作的困難梭菌感染,且單次臨床成功率高達85.4%,另也開發「微菌乾粉膠囊」,菌叢存活率在3個月達到90%。
此外,李柏賢提到,透過掌握腸道失衡的警訊,也可協助疾病預防與營養調整,長庚醫院在國科會「微生物相計畫」支持下,開發「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」,並已通過「實驗室自行開發檢測認證」,一次能解析5000至6000萬個基因片段,比對超過14萬種微生物與6400筆抗藥性基因資料庫。
李柏賢說,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目前屬於自費項目,民眾可在長庚醫院的胃腸科門診提出相關檢測,只要依據指示提供糞便檢體即可進行,分析完成後也會提供民眾專屬的「腸道健康地圖」,內容包括好菌與壞菌分佈比例、細菌多樣性與相關疾病風險等。
林口長庚醫檢部部主任黃瓊瑰則補充,大量的微生物,包括細菌、酵母菌和病毒,共存於人體的各個部位,如腸道、皮膚、肺、口腔等,腸道微生物群被認為是維持健康最重要的微生物群,且越來越多證據證實腸道菌相與神經系統、代謝系統、內分泌系統、免疫系統的關聯性。
黃瓊瑰指出,長庚醫院的「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」可精確鑑定10萬種以上的菌種,民眾最終取得的報告,會包括個人化腸道菌相報告總覽、菌相多樣性指標、菌相豐富度、菌相成分分析、致病菌檢測、益生菌分析、疾病風險評估等,相關技術目前也已送出專利申請。
【看原文連結】
更多自由時報報導世界大賽》道奇失誤付出代價!藍鳥逆轉3分砲 4分大局痛擊葛拉斯諾世界大賽》有神快拜!大谷翔平單場雙響砲+4長打 追平119年神紀錄世界大賽》不給打!大谷翔平四度遭敬遠 單場8次上壘創史上首見獨家》震撼!台積電前資深副總羅唯仁傳赴英特爾掌研發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讀者評論 (0)
請登入後發表評論
分享您的觀點,與其他讀者互動
立即登入尚無評論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