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
除了早午餐,你吃過「早晚餐」嗎?美國掀熱潮 Z世代年輕人也愛 盤點「早晚餐」五大好處
你吃過早午餐(Brunch)嗎?你知道現在還有「早晚餐」(EarlyDinner)也越來越紅了嗎?
現在下午5點吃晚餐,已經不再是退休族群或有小孩家庭的專利,美國越來越多年輕人,特別是Z世代也加入此行列,這股風潮甚至在TikTok上以「#早晚餐」(#EarlyDinner)掀起討論。
根據美國Yahoo 與 YouGov 對 1690 名美國成年人的最新調查,最多人選擇在晚上6 點吃晚餐(占34%),而 5 點(21%)與 7 點(23%) 幾乎並列第二。
訂位網站OpenTable 的數據則顯示,2025 年美國下午 5 點的餐廳訂位比去年增加 11%,6 點增加 8%,反觀 8 點後的訂位只微增 4%。
評價網站Yelp 數據同樣發現,2025 年有 60% 的餐廳訂位落在下午 4 點至 6 點 59 分,遠高於 2018 年的 51%。
這股趨勢也蔓延到年輕族群。OpenTable 針對 1,500 名美國消費者的調查發現,53% 的 Z 世代與 51% 的千禧世代 表示今年想更早吃晚餐,比 X 世代與嬰兒潮世代(37%)高出一大截。
私人廚師、作家馬修斯(Jennifer Mathews)就是「五點晚餐黨」代表,她笑說:「當別人八點才在點菜,我早就穿著睡衣在追劇。」雖然幾乎天天被朋友笑,稱已直接變成老年人階段,進入「早鳥優惠」年齡層(指美國有不少餐廳會提供下午用餐優惠)。
馬修斯不諱言,這樣的改變是因為孩子,「下午四點半孩子就餓得像小怪獸,五點開飯最和平。餐廳也不用排隊,幾乎像包場一樣。」
更分享隨之而來的一連串優點,首先,下午幾乎「不再吃零食」,如果午餐直接撐到晚餐,下午免不了吃點零食,但隨著年紀變大,新陳代謝變慢,這樣容易影響體重。
另一個優點是「睡得更好」,如果太晚吃睡前胃會覺得很撐,隔天早上又感覺太餓,提早吃讓食物完全消化再就寢,能睡得比較好。
營養師亞吉曼(Valerie Agyeman)表示:「提早吃飯能讓身體在睡前充分消化,有助穩定血糖、減少夜間胃酸逆流與飢餓感,睡眠品質也明顯改善。」
若睡前不久才進食,身體會忙著消化而非準備放鬆入睡,可能導致胃食道逆流、睡眠不寧、早晨疲倦,長期下來可能影響新陳代謝,難以維持體重。
亞吉曼表示,吃飯時間不一定是關鍵,重點是掌握最後一餐與就寢的時間,之間間隔至少要2到3小時,讓身體有時間消化,只要嘗試提早吃晚餐,就能為身體帶來巨大改變。
二、控制體重、不易暴飲暴食
太晚吃飯容易導致晚上餓過頭、吃太多。營養師亞吉曼指出,若能在 5-6 點吃晚餐,血糖較穩定,不容易陷入暴食循環。如同前文的馬修斯,中午吃飽、晚上準時吃飯,中間不會亂吃零食,自然更容易維持理想體態。
研究顯示,深夜進食容易導致體重上升與熱量攝取過多,還可能干擾睡眠與腸胃消化。若能提早吃飯,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代謝與休息,可幫助血糖穩定、減少脂肪囤積風險,整體健康狀況也會更理想。
評價網站 Yelp 資料指出,愈來愈多餐廳在傍晚 5 點就爆滿,因為「早吃」族群發現那是最輕鬆的時段:不用排隊、氣氛安靜、服務速度快。趨勢專家路易斯(Tara Lewis)表示:「對家庭、情侶或朋友聚會來說,這是一種更放鬆的社交選擇。」
路易斯說,「早晚餐」專屬退休族群的刻板印象正在消失中,下午5時吃晚餐既適合年輕上班族,也適合注重健康者。在美國許多城市,早一點時段的訂位,已與過往「晚上8時」的經典時段一樣受歡迎。
提早吃飯也代表晚間時間更多。有人能散步、運動、追劇或閱讀,讓生活步調更從容。Lewis 說:「這股早吃風潮其實反映出現代人更重視生活體驗與自我節奏,而非只是年紀或飲食習慣。」
OpenTable餐廳銷售與服務副總裁帕尼亞瓜(Cheryl Paniagua)表示,早晚餐已成為一種跨年齡層的趨勢,顯示這股熱潮將有持續力。
有幾個因素正在推動這股熱潮,首先是健康,因為深夜進食與攝入更多熱量、變胖等風險相關,還影響睡眠與消化。
另一方面,遠端工作與混合的工作型態也改變了人們的日常作息,提早用餐變得更容易。此外,還可以在熱門餐廳較容易訂到位子,不用人擠人、等來等去,也是家庭或想要安靜用餐者的首選時段。
越來越多Z世代與千禧世代搭上提早用餐的列車,路易斯表示,主因是「方便與體驗感」,而非年齡。
餐廳也以各種方式適應趨勢,路易斯說,許多餐廳延長營業時間、推出歡樂時光(happy hour)菜單,或重新提供早鳥優惠來吸引早晚餐群眾。有些餐廳也因此調整人力與廚房營運,因應較忙碌的傍晚時段。
原文:What time's dinner? More people (and Gen Z-ers) are saying 5 p.m.
審稿編輯:黃婉婷
現在下午5點吃晚餐,已經不再是退休族群或有小孩家庭的專利,美國越來越多年輕人,特別是Z世代也加入此行列,這股風潮甚至在TikTok上以「#早晚餐」(#EarlyDinner)掀起討論。
根據美國Yahoo 與 YouGov 對 1690 名美國成年人的最新調查,最多人選擇在晚上6 點吃晚餐(占34%),而 5 點(21%)與 7 點(23%) 幾乎並列第二。
訂位網站OpenTable 的數據則顯示,2025 年美國下午 5 點的餐廳訂位比去年增加 11%,6 點增加 8%,反觀 8 點後的訂位只微增 4%。
評價網站Yelp 數據同樣發現,2025 年有 60% 的餐廳訂位落在下午 4 點至 6 點 59 分,遠高於 2018 年的 51%。
這股趨勢也蔓延到年輕族群。OpenTable 針對 1,500 名美國消費者的調查發現,53% 的 Z 世代與 51% 的千禧世代 表示今年想更早吃晚餐,比 X 世代與嬰兒潮世代(37%)高出一大截。
私人廚師、作家馬修斯(Jennifer Mathews)就是「五點晚餐黨」代表,她笑說:「當別人八點才在點菜,我早就穿著睡衣在追劇。」雖然幾乎天天被朋友笑,稱已直接變成老年人階段,進入「早鳥優惠」年齡層(指美國有不少餐廳會提供下午用餐優惠)。
馬修斯不諱言,這樣的改變是因為孩子,「下午四點半孩子就餓得像小怪獸,五點開飯最和平。餐廳也不用排隊,幾乎像包場一樣。」
更分享隨之而來的一連串優點,首先,下午幾乎「不再吃零食」,如果午餐直接撐到晚餐,下午免不了吃點零食,但隨著年紀變大,新陳代謝變慢,這樣容易影響體重。
另一個優點是「睡得更好」,如果太晚吃睡前胃會覺得很撐,隔天早上又感覺太餓,提早吃讓食物完全消化再就寢,能睡得比較好。
營養師亞吉曼(Valerie Agyeman)表示:「提早吃飯能讓身體在睡前充分消化,有助穩定血糖、減少夜間胃酸逆流與飢餓感,睡眠品質也明顯改善。」
若睡前不久才進食,身體會忙著消化而非準備放鬆入睡,可能導致胃食道逆流、睡眠不寧、早晨疲倦,長期下來可能影響新陳代謝,難以維持體重。
亞吉曼表示,吃飯時間不一定是關鍵,重點是掌握最後一餐與就寢的時間,之間間隔至少要2到3小時,讓身體有時間消化,只要嘗試提早吃晚餐,就能為身體帶來巨大改變。
二、控制體重、不易暴飲暴食
太晚吃飯容易導致晚上餓過頭、吃太多。營養師亞吉曼指出,若能在 5-6 點吃晚餐,血糖較穩定,不容易陷入暴食循環。如同前文的馬修斯,中午吃飽、晚上準時吃飯,中間不會亂吃零食,自然更容易維持理想體態。
研究顯示,深夜進食容易導致體重上升與熱量攝取過多,還可能干擾睡眠與腸胃消化。若能提早吃飯,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代謝與休息,可幫助血糖穩定、減少脂肪囤積風險,整體健康狀況也會更理想。
評價網站 Yelp 資料指出,愈來愈多餐廳在傍晚 5 點就爆滿,因為「早吃」族群發現那是最輕鬆的時段:不用排隊、氣氛安靜、服務速度快。趨勢專家路易斯(Tara Lewis)表示:「對家庭、情侶或朋友聚會來說,這是一種更放鬆的社交選擇。」
路易斯說,「早晚餐」專屬退休族群的刻板印象正在消失中,下午5時吃晚餐既適合年輕上班族,也適合注重健康者。在美國許多城市,早一點時段的訂位,已與過往「晚上8時」的經典時段一樣受歡迎。
提早吃飯也代表晚間時間更多。有人能散步、運動、追劇或閱讀,讓生活步調更從容。Lewis 說:「這股早吃風潮其實反映出現代人更重視生活體驗與自我節奏,而非只是年紀或飲食習慣。」
OpenTable餐廳銷售與服務副總裁帕尼亞瓜(Cheryl Paniagua)表示,早晚餐已成為一種跨年齡層的趨勢,顯示這股熱潮將有持續力。
有幾個因素正在推動這股熱潮,首先是健康,因為深夜進食與攝入更多熱量、變胖等風險相關,還影響睡眠與消化。
另一方面,遠端工作與混合的工作型態也改變了人們的日常作息,提早用餐變得更容易。此外,還可以在熱門餐廳較容易訂到位子,不用人擠人、等來等去,也是家庭或想要安靜用餐者的首選時段。
越來越多Z世代與千禧世代搭上提早用餐的列車,路易斯表示,主因是「方便與體驗感」,而非年齡。
餐廳也以各種方式適應趨勢,路易斯說,許多餐廳延長營業時間、推出歡樂時光(happy hour)菜單,或重新提供早鳥優惠來吸引早晚餐群眾。有些餐廳也因此調整人力與廚房營運,因應較忙碌的傍晚時段。
原文:What time's dinner? More people (and Gen Z-ers) are saying 5 p.m.
審稿編輯:黃婉婷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讀者評論 (0)
請登入後發表評論
分享您的觀點,與其他讀者互動
立即登入尚無評論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