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
便祕、腹瀉可能是警訊!營養學會理事長趙振瑞解析腸道菌失衡的原因與自我檢測法
你知道腸道菌其實已被視為「人體的一個器官」嗎?近年研究指出,腸道中的菌群不僅參與消化吸收,更影響免疫、代謝、甚至情緒與腦部健康。營養學會理事長趙振瑞指出:「腸道細菌總數是人體細胞的十倍,其重要性可想而知。」這些看不見的微生物,其實從頭到腳都在影響我們的健康。
腸道菌不僅維持腸胃功能,還與肝膽、心肺、脾臟等器官互相關聯,甚至透過「腸腦軸(gut-brain axis)」影響腦部的認知與記憶功能。研究也顯示,腸道菌還與肌肉、骨骼健康相關,因此,一旦菌相失衡,可能導致全身性的健康問題。
腸道內的菌主要分為三類——好菌、中性菌與壞菌。好菌約佔 10~20%,中性菌約 60~70%,壞菌則約 20%。三者共生於人體內,而我們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正是維持菌相平衡的關鍵。
「你吃什麼,決定你的菌相是什麼樣。」趙振瑞理事長指出,飲食結構對腸道菌組成的影響極大,尤其是碳水化合物與脂質兩大營養素。
碳水化合物中,特別是「多醣」無法完全被人體酵素分解,會進入大腸成為腸道菌的養分,透過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(SCFAs),有助好菌繁殖、抑制壞菌生長,維持腸道平衡。
相對地,過量攝取飽和脂肪酸與加工食品,則會改變菌相結構、提升壞菌比例。趙理事長提醒:「現代人飲食中高油、高糖、超加工食品比例偏高,對腸道菌是極大的負擔。」他建議以植物性食物為主,適度攝取動物性食材,維持營養均衡與腸道健康。
除了飲食,生活型態與壓力同樣是影響腸道菌的重要因素。趙振瑞理事長說明,生活與飲食習慣約可影響腸道菌相 22%~36%,而基因遺傳僅占 2%~10%。換言之,「後天的選擇」比「先天的基因」更關鍵。
研究發現,易胖與易瘦體質的差異,部分源自腸道菌組成不同。像是瘦體質者常見的 Akkermansia muciniphila(Akk 菌)在肥胖者中相對較少。此外,壓力、感染、長期久坐、缺乏運動,都會導致腸道菌失衡,進而影響情緒、睡眠與代謝功能。趙理事長提醒,若能從心理與生活雙管齊下改善,對腸道健康更具長遠效果。
腸道菌失衡的訊號,往往藏在日常的排便習慣中。趙振瑞理事長建議:「每天順暢排便一到兩次,是腸道健康的重要指標。」若出現便祕或腹瀉兩極化的情況,就可能是菌相失衡的表現。
此外,若因生病而長期服用抗生素,也需特別注意。抗生素會「好壞通殺」,破壞原有菌叢結構。理事長提醒,抗生素治療後應適度補充益生菌與高纖食物,幫助菌相恢復平衡。簡單的觀察、規律的作息與正確的飲食,都是維護腸道健康、從內而外調整體質的關鍵。
2026 微生物嘉年華會,將帶領全民探索微生物的奇幻世界,發現科學如何與生活緊密相連,也為學生開啟更多元的學習契機。📅 活動時間:2026/1/17–18📍 活動地點: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7樓👉免費報名:https://www.mifun.com.tw/eventInfo👉追蹤消息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icrobiomefun?locale=zh_TW
文/劉一璇 影音/江宏倫
腸道菌不僅維持腸胃功能,還與肝膽、心肺、脾臟等器官互相關聯,甚至透過「腸腦軸(gut-brain axis)」影響腦部的認知與記憶功能。研究也顯示,腸道菌還與肌肉、骨骼健康相關,因此,一旦菌相失衡,可能導致全身性的健康問題。
腸道內的菌主要分為三類——好菌、中性菌與壞菌。好菌約佔 10~20%,中性菌約 60~70%,壞菌則約 20%。三者共生於人體內,而我們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正是維持菌相平衡的關鍵。
「你吃什麼,決定你的菌相是什麼樣。」趙振瑞理事長指出,飲食結構對腸道菌組成的影響極大,尤其是碳水化合物與脂質兩大營養素。
碳水化合物中,特別是「多醣」無法完全被人體酵素分解,會進入大腸成為腸道菌的養分,透過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(SCFAs),有助好菌繁殖、抑制壞菌生長,維持腸道平衡。
相對地,過量攝取飽和脂肪酸與加工食品,則會改變菌相結構、提升壞菌比例。趙理事長提醒:「現代人飲食中高油、高糖、超加工食品比例偏高,對腸道菌是極大的負擔。」他建議以植物性食物為主,適度攝取動物性食材,維持營養均衡與腸道健康。
除了飲食,生活型態與壓力同樣是影響腸道菌的重要因素。趙振瑞理事長說明,生活與飲食習慣約可影響腸道菌相 22%~36%,而基因遺傳僅占 2%~10%。換言之,「後天的選擇」比「先天的基因」更關鍵。
研究發現,易胖與易瘦體質的差異,部分源自腸道菌組成不同。像是瘦體質者常見的 Akkermansia muciniphila(Akk 菌)在肥胖者中相對較少。此外,壓力、感染、長期久坐、缺乏運動,都會導致腸道菌失衡,進而影響情緒、睡眠與代謝功能。趙理事長提醒,若能從心理與生活雙管齊下改善,對腸道健康更具長遠效果。
腸道菌失衡的訊號,往往藏在日常的排便習慣中。趙振瑞理事長建議:「每天順暢排便一到兩次,是腸道健康的重要指標。」若出現便祕或腹瀉兩極化的情況,就可能是菌相失衡的表現。
此外,若因生病而長期服用抗生素,也需特別注意。抗生素會「好壞通殺」,破壞原有菌叢結構。理事長提醒,抗生素治療後應適度補充益生菌與高纖食物,幫助菌相恢復平衡。簡單的觀察、規律的作息與正確的飲食,都是維護腸道健康、從內而外調整體質的關鍵。
2026 微生物嘉年華會,將帶領全民探索微生物的奇幻世界,發現科學如何與生活緊密相連,也為學生開啟更多元的學習契機。📅 活動時間:2026/1/17–18📍 活動地點: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7樓👉免費報名:https://www.mifun.com.tw/eventInfo👉追蹤消息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icrobiomefun?locale=zh_TW
文/劉一璇 影音/江宏倫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讀者評論 (0)
請登入後發表評論
分享您的觀點,與其他讀者互動
立即登入尚無評論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