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感染性主動脈瘤發生增3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NOWnews今日新聞] 血管內微創支架修補在台灣經由健保給付後,逐漸普及。而林口長庚醫院最新研究顯示,對於感染性原發性主動脈瘤治療,開放手術雖初期風險略高,但長期存活率明顯優於支架手術;相關研究已發表在心臟學界重量級期刊「歐洲心臟學會期刊(European Heart Journal)。
感染性原發主動脈瘤少見 醫:致死率極高
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、巨量資料及統計中心主任陳紹緯指出,感染性原發主動脈瘤是一種相對少見,但致死率極高的重大血管疾病。醫師指出,因病原體,如細菌入侵主動脈,導致血管壁壞死、破裂,若未即時治療,死亡風險極高。
林口長庚醫院分析,台灣2001至2021年間共1萬9324名主動脈瘤住院患者,透過長庚醫學資料庫病例資訊,進行以人工智慧驗證的診斷演算法,成功於台灣國家級醫療資料庫辨識出2387例感染性主動脈瘤個案。
陳紹緯提到,研究首次大規模評估感染性主動脈瘤的3種治療策略,包括開刀手術移除病灶並重建血管、血管內微創修補及保守藥物治療在真實世界中的成效差異。
陳紹緯表示,雖然血管內微創修補逐漸盛行成為臨床常見選擇,但研究顯示,其治療效果存在時間差異。醫師說,血管內微創修補在住院階段儘管死亡率較低,長期來看,5年與10年的全因死亡風險卻均高於開放手術,且未來需要再次處理感染的風險也更高。
感染性主動脈瘤逐年攀升 腎病患者風險高
林口長庚心臟麻醉科醫師張峰誠說,研究也顯示感染性主動脈瘤在台灣的發生率逐年增加,患病人數自2001年至2021年約提升至3倍之多。
張峰誠提及,患者以高齡男性為主,平均年齡73.8歲,男性佔77.6%。研究也同時發現,感染性主動脈瘤患者超過一半患有慢性腎病,且近一成為透析患者,而台灣整體洗腎率相較其他地區較高,突顯腎功能障礙可能是感染性主動脈瘤的重要危險因子,並且須格外留意相關風險。
對於目前臨床上過度傾向微創治療的國際趨勢,陳紹緯認為,研究中也提出明確提醒,感染性主動脈瘤並非單純血管疾病,而是全身感染表現的一部分,若僅靠微創血管內支架穩定破口而未徹底清除感染病灶,仍可能會有長期併發症與反覆感染風險。
陳紹緯提到,儘管微創血管內支架在急性期可作為「應急橋接策略」以暫時穩定病人、避免破裂,但唯有開放手術能徹底清除感染組織、達成根本治癒。
對於非手術重大高風險的患者而言,研究提供了堅實證據,支持以開放手術在適當患者作為首選治療策略,陳紹緯提到,有助於矯正當前臨床實務中對微創過度依賴的現象。
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突然斷電睡著!繪本揭「嗜睡症」真實故事 醫:常被誤認懶散 67歲婦「無痛血尿」竟罹癌!醫檢查揪出5公分腫瘤 22歲女腹瀉、血便2年!長庚醫院揪出「無毒梭菌」惹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染性原發主動脈瘤少見 醫:致死率極高
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、巨量資料及統計中心主任陳紹緯指出,感染性原發主動脈瘤是一種相對少見,但致死率極高的重大血管疾病。醫師指出,因病原體,如細菌入侵主動脈,導致血管壁壞死、破裂,若未即時治療,死亡風險極高。
林口長庚醫院分析,台灣2001至2021年間共1萬9324名主動脈瘤住院患者,透過長庚醫學資料庫病例資訊,進行以人工智慧驗證的診斷演算法,成功於台灣國家級醫療資料庫辨識出2387例感染性主動脈瘤個案。
陳紹緯提到,研究首次大規模評估感染性主動脈瘤的3種治療策略,包括開刀手術移除病灶並重建血管、血管內微創修補及保守藥物治療在真實世界中的成效差異。
陳紹緯表示,雖然血管內微創修補逐漸盛行成為臨床常見選擇,但研究顯示,其治療效果存在時間差異。醫師說,血管內微創修補在住院階段儘管死亡率較低,長期來看,5年與10年的全因死亡風險卻均高於開放手術,且未來需要再次處理感染的風險也更高。
感染性主動脈瘤逐年攀升 腎病患者風險高
林口長庚心臟麻醉科醫師張峰誠說,研究也顯示感染性主動脈瘤在台灣的發生率逐年增加,患病人數自2001年至2021年約提升至3倍之多。
張峰誠提及,患者以高齡男性為主,平均年齡73.8歲,男性佔77.6%。研究也同時發現,感染性主動脈瘤患者超過一半患有慢性腎病,且近一成為透析患者,而台灣整體洗腎率相較其他地區較高,突顯腎功能障礙可能是感染性主動脈瘤的重要危險因子,並且須格外留意相關風險。
對於目前臨床上過度傾向微創治療的國際趨勢,陳紹緯認為,研究中也提出明確提醒,感染性主動脈瘤並非單純血管疾病,而是全身感染表現的一部分,若僅靠微創血管內支架穩定破口而未徹底清除感染病灶,仍可能會有長期併發症與反覆感染風險。
陳紹緯提到,儘管微創血管內支架在急性期可作為「應急橋接策略」以暫時穩定病人、避免破裂,但唯有開放手術能徹底清除感染組織、達成根本治癒。
對於非手術重大高風險的患者而言,研究提供了堅實證據,支持以開放手術在適當患者作為首選治療策略,陳紹緯提到,有助於矯正當前臨床實務中對微創過度依賴的現象。
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突然斷電睡著!繪本揭「嗜睡症」真實故事 醫:常被誤認懶散 67歲婦「無痛血尿」竟罹癌!醫檢查揪出5公分腫瘤 22歲女腹瀉、血便2年!長庚醫院揪出「無毒梭菌」惹禍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讀者評論 (0)
請登入後發表評論
分享您的觀點,與其他讀者互動
立即登入尚無評論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