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
腸道「無毒梭菌」超有害! 年輕女子「大量血便兩年不停」困家中
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/台北報導
人類腸道有一隻「隱形壞菌」,名字無害,殺傷力卻極強!長庚醫院就收治一名年輕女性,因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,兩年來飽受劇烈腹痛、頻繁腹瀉與血便困擾,使用多種藥物皆無明顯改善,被迫留職停薪、長期困在家中,生活陷入低谷,臨床團隊起初懷疑她合併困難梭菌感染,但多次檢驗結果均呈陰性,診斷一度陷入僵局,直到利用先進質譜儀(MALDI-TOF MS)技術,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,最終鎖定真正的致病元凶「無毒梭菌」,這才不再復發。
長庚醫院今(28)日召開記者會,公布與國科會合作的「微生物相計畫」成果,不但率先推出台灣「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」,可分析超過14萬種微生物與6400筆抗藥基因,協助醫師預測腸炎、大腸癌、帕金森氏症等疾病風險,還針對「無毒梭菌」鑑別有突破。
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主任李柏賢表示,長庚是國內最早引進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(FMT)的醫院之一,自2019年起,已完成339例,針對難治型或反覆發作的困難梭菌感染病患,治療成功率高達85.4%,比傳統抗生素治療僅約3成,高出許多,且復發率更低。而藉由累積的經驗,也發展出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的技術,可以了解好壞菌、多樣性比例等健康指標。
以「無毒梭菌」為例,李柏賢指出,由於其不會分泌毒素,過去被認為是無害的腸道菌,但醫界發現其實它有其他致病方式,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常見的元凶之一,會導致敗血症、嚴重腹瀉等症狀。且最大挑戰在於「無毒梭菌」跟「困難梭菌」外型幾乎一模一樣,難以判別。
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舉該名年輕女性為性,臨床表現就是一直拉一直拉,使用抗「困難梭菌」的抗生素萬古黴素,好不容易好轉幾天,又大量血便,一看怎麼細菌又長出來了,直到團隊進一步比對蛋白質圖譜,精準鑑定,才知道原來是對萬古黴素有抗藥性的「無毒梭菌」。
李柏賢說,感染「無毒梭菌」的患者,30天死亡率高達14.5%,整體死亡率則落在23%,且在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急性發作的住院期間,長庚經驗發現,有高達39%檢出「無毒梭菌」、32%檢出「困難梭菌」,另有14%為兩者合併感染,因此鑑別診斷是正確治療的關鍵。
林口長庚檢驗醫學部部主任黃瓊瑰強調,透過精準鑑定,幫助醫師迅速分辨「無毒梭菌」與「困難梭菌」,讓隱形的壞菌無所遁形,也確保病人不會因為錯誤用藥而延誤治療。這項成果不僅改善臨床治療決策,也奠定台灣在腸道病原菌快速鑑定領域的國際地位。
照片來源:CNEWS資料照/記者陳鈞凱攝
《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》
懷孕5月驚見「孩子身旁長出大腫瘤」! 馬偕醫巧手拆彈保住胎兒
中國「大閘蟹」爆禁藥!今年叩關首批違規 食藥署擋下4千公斤
【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】
人類腸道有一隻「隱形壞菌」,名字無害,殺傷力卻極強!長庚醫院就收治一名年輕女性,因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,兩年來飽受劇烈腹痛、頻繁腹瀉與血便困擾,使用多種藥物皆無明顯改善,被迫留職停薪、長期困在家中,生活陷入低谷,臨床團隊起初懷疑她合併困難梭菌感染,但多次檢驗結果均呈陰性,診斷一度陷入僵局,直到利用先進質譜儀(MALDI-TOF MS)技術,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,最終鎖定真正的致病元凶「無毒梭菌」,這才不再復發。
長庚醫院今(28)日召開記者會,公布與國科會合作的「微生物相計畫」成果,不但率先推出台灣「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」,可分析超過14萬種微生物與6400筆抗藥基因,協助醫師預測腸炎、大腸癌、帕金森氏症等疾病風險,還針對「無毒梭菌」鑑別有突破。
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主任李柏賢表示,長庚是國內最早引進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(FMT)的醫院之一,自2019年起,已完成339例,針對難治型或反覆發作的困難梭菌感染病患,治療成功率高達85.4%,比傳統抗生素治療僅約3成,高出許多,且復發率更低。而藉由累積的經驗,也發展出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的技術,可以了解好壞菌、多樣性比例等健康指標。
以「無毒梭菌」為例,李柏賢指出,由於其不會分泌毒素,過去被認為是無害的腸道菌,但醫界發現其實它有其他致病方式,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常見的元凶之一,會導致敗血症、嚴重腹瀉等症狀。且最大挑戰在於「無毒梭菌」跟「困難梭菌」外型幾乎一模一樣,難以判別。
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舉該名年輕女性為性,臨床表現就是一直拉一直拉,使用抗「困難梭菌」的抗生素萬古黴素,好不容易好轉幾天,又大量血便,一看怎麼細菌又長出來了,直到團隊進一步比對蛋白質圖譜,精準鑑定,才知道原來是對萬古黴素有抗藥性的「無毒梭菌」。
李柏賢說,感染「無毒梭菌」的患者,30天死亡率高達14.5%,整體死亡率則落在23%,且在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急性發作的住院期間,長庚經驗發現,有高達39%檢出「無毒梭菌」、32%檢出「困難梭菌」,另有14%為兩者合併感染,因此鑑別診斷是正確治療的關鍵。
林口長庚檢驗醫學部部主任黃瓊瑰強調,透過精準鑑定,幫助醫師迅速分辨「無毒梭菌」與「困難梭菌」,讓隱形的壞菌無所遁形,也確保病人不會因為錯誤用藥而延誤治療。這項成果不僅改善臨床治療決策,也奠定台灣在腸道病原菌快速鑑定領域的國際地位。
照片來源:CNEWS資料照/記者陳鈞凱攝
《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》
懷孕5月驚見「孩子身旁長出大腫瘤」! 馬偕醫巧手拆彈保住胎兒
中國「大閘蟹」爆禁藥!今年叩關首批違規 食藥署擋下4千公斤
【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】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讀者評論 (0)
請登入後發表評論
分享您的觀點,與其他讀者互動
立即登入尚無評論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