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

老人膝痛不必忍 台北慈濟:AI熱凝療法助行動重建

編輯部
1天前
1 瀏覽
老人膝痛不必忍 台北慈濟:AI熱凝療法助行動重建
(記者陳志仁/新北報導) 85歲黃先生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逾10年,關節嚴重變形、疼痛難耐,長期嘗試藥物、復健、關節注射及自費療程仍效果有限,甚至需仰賴高劑量止痛藥;就診台北慈濟醫院時,他已只能依靠輪椅行動。

台北慈濟醫院骨科李宜軒醫師評估後,雖建議人工關節置換,但考量年齡與手術風險,黃先生與家屬仍希望優先採取非手術治療;最終,李宜軒醫師以「高頻熱凝療法」緩解疼痛,治療一週後,黃先生疼痛減輕七至八成,順利恢復行走能力。

根據統計,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,60歲以上約有半數受影響,且女性罹病率高於男性,且有年輕化趨勢;李宜軒醫師指出,五十歲出頭即出現膝關節骨刺或磨損的患者逐漸增加,多與不正確運動姿勢、劇烈或缺乏運動、肌肉萎縮有關。

李宜軒醫師說,疾病初期症狀多以關節出現「喀拉喀拉」的摩擦聲響、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痠軟為主,中期會出現活動時疼痛與關節活動度下降;晚期患者由於膝關節軟骨已完全磨損,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,即可能面臨膝關節提早退化,最終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。

診斷可透過X光檢查軟骨縫隙與骨刺,並結合關節穩定度、疼痛及積水狀況評估退化程度;中度以前患者可藉藥物、復健、肌力訓練及生活調整改善,中晚期則可能需置換人工關節,對不適合或不願手術者,「高頻熱凝療法」是一種有效止痛選項。

李宜軒醫師說明,治療在局部麻醉下,透過X光定位將電極導針導引至膝蓋主要感覺神經叢,輸出高頻電波使神經失去傳導疼痛的能力,降低疼痛;效果通常在術後當下至一週內顯現,可維持半年至一至兩年,因人而異。但若有急性感染、心律調節器或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即不適用此治療,需由醫師進行評估。

李宜軒醫師呼籲,民眾應透過游泳、騎車、股四頭肌運動或瑜伽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膝關節功能,若膝關節出現不適應及早就醫,避免拖延至晚期或自行使用未驗證療法;現今醫學發達,多種止痛方式可供選擇,害怕手術的患者應與醫師充分討論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,守護膝蓋健康。

更多引新聞報導台北慈濟一日顎骨重建手術 口腔癌患者術後外觀無影響老翁疑巴金森誤診 台北慈濟:竟是腦動靜脈畸形導致退化
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
讀者評論 (0)

尚無評論
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

首頁 新聞 商家 活動 會員
首頁 新聞 商家 活動 聊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