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視
巫啟賢心中有愛 孝自然來
進入耳順之年的巫啟賢,接受第4屆「旺旺孝親獎」訪問,回望成長生命歷程,他悠悠地說:「我從小是在沒有被愛的環境裡長大的孩子。」他的語氣平靜卻深刻,像是風經過山谷,帶著回音也帶著力量,這是他對人生最誠實的註解,更是在生命轉化後,學會感恩的溫柔。
巫啟賢的童年,是在破碎的家庭中度過的,8歲那年,母親過世,父親年輕又忙著工作,不久後娶了新妻。那是個傳統的年代,繼母沒有太多受教育的機會,對許多事情的認知有限,父親則以嚴厲建立家庭秩序,他苦笑說,父親不懂得表達愛,只用嚴肅和憤怒對待孩子,「在家裡,有問候的時候,就是要被教訓的時候。」
關心常常變成責罵,他甚至從沒被父親摸過頭、牽過手,話語間不帶怨氣,卻令人心酸,「父親對我來說,就像一堵冷硬的牆,可是我又必須靠著他,小時候覺得無奈,長大以後才明白,這就是命。」父親的愛藏在嚴厲背後,但當時年幼的他不懂,只有恐懼與挫敗。
坎坷命運淬鍊出韌性
「還好我不是在一個溫馨家庭長大的孩子。」他不是諷刺命運,而是真心感恩,「如果我從小過得太順利,可能就會少了一種韌性、那種想活下去的動力;上帝讓我像一棵長在懸崖邊的小樹,風吹雨打,但根紮得深,也更能承受風雨。」他形容自己是那株迎風而立的小樹,在風雨中被磨練成強壯的姿態。
對於原生家庭的遺憾,他的笑容裡沒有苦澀,「該有的遺憾,我都有了,但人不能一直掉在遺憾裡,要往前走。」隨著時間流轉,家庭裡的裂縫逐漸被時間修補,童年因壓抑與混亂而彼此疏離,直到父親晚年,他與兄弟姊妹重新凝聚,如今姊姊、妹妹住在美國,兩個弟弟在新加坡,他則在台北。
在歲月的推移下,巫啟賢說父子關係逐漸改變,「當我3、40歲、他60多歲的時候,我開始照顧他、提醒他,那時我才真正懂得怎麼愛他;對家人好,不是送多少禮物,而是『和顏悅色』,那是最珍貴的孝順。」後來他父親罹患胰臟癌,「父親走得很安詳,那時我深深體會,子女雖捨不得,但愛他,有時候是讓他走得自在。」繼母目前則因嚴重失智住在新加坡療養院,「也許她現在是快樂的,我們只希望她能在最舒服的環境裡,被好好照顧,這就是孝道。」
被問到兩個女兒對他是否孝順,巫啟賢說:「我沒有特別去想孝不孝順這回事,對我來說,重點是能不能感受到她們的愛,這比較實在。也許我心裡早就獨立到一種狀態,就是我不需要孩子的孝順,我和太太會把自己照顧得很好,孩子如果沒有時間來做所謂的『孝順』,那她們把自己的生活過好,就是孝順。因為有愛,孝自然就會出現;沒有愛,那樣的孝只會變得硬邦邦。」
寫好醫療自主意願書
這番話聽起來灑脫,卻深藏著他對「愛」的體悟,他舉例說,前陣子和太太談到「父母是否該插管」的議題,他感慨:「很多人會說『為了盡孝,要救父母的命』,但嚴格來講,那未必是真正的孝順。真正的孝,是孩子願意承擔痛苦,讓父母解脫,而不是父母痛苦、孩子解脫。」
他更透露已寫好醫療自主意願書:「我明確寫了什麼情況絕不插管、不搶救、不做CPR,因為我怕哪天孩子一時心軟,說『我捨不得爸爸走』,結果我被插滿管子、受盡折磨,那就太冤了。」他認為,人要學會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,在他看來,死亡不可怕,而是人生自然的流轉。
「華人世界的傳統,死是忌諱的,因為大家害怕談,所以當那一天真的來了就會手忙腳亂,甚至讓家人陷入掙扎。」他認真地說,年紀漸長後,開始懂得「活得清楚,也要走得明白」,「別把決定丟給下一代、別讓孩子在愛與責任之間為難。」
巫啟賢的童年,是在破碎的家庭中度過的,8歲那年,母親過世,父親年輕又忙著工作,不久後娶了新妻。那是個傳統的年代,繼母沒有太多受教育的機會,對許多事情的認知有限,父親則以嚴厲建立家庭秩序,他苦笑說,父親不懂得表達愛,只用嚴肅和憤怒對待孩子,「在家裡,有問候的時候,就是要被教訓的時候。」
關心常常變成責罵,他甚至從沒被父親摸過頭、牽過手,話語間不帶怨氣,卻令人心酸,「父親對我來說,就像一堵冷硬的牆,可是我又必須靠著他,小時候覺得無奈,長大以後才明白,這就是命。」父親的愛藏在嚴厲背後,但當時年幼的他不懂,只有恐懼與挫敗。
坎坷命運淬鍊出韌性
「還好我不是在一個溫馨家庭長大的孩子。」他不是諷刺命運,而是真心感恩,「如果我從小過得太順利,可能就會少了一種韌性、那種想活下去的動力;上帝讓我像一棵長在懸崖邊的小樹,風吹雨打,但根紮得深,也更能承受風雨。」他形容自己是那株迎風而立的小樹,在風雨中被磨練成強壯的姿態。
對於原生家庭的遺憾,他的笑容裡沒有苦澀,「該有的遺憾,我都有了,但人不能一直掉在遺憾裡,要往前走。」隨著時間流轉,家庭裡的裂縫逐漸被時間修補,童年因壓抑與混亂而彼此疏離,直到父親晚年,他與兄弟姊妹重新凝聚,如今姊姊、妹妹住在美國,兩個弟弟在新加坡,他則在台北。
在歲月的推移下,巫啟賢說父子關係逐漸改變,「當我3、40歲、他60多歲的時候,我開始照顧他、提醒他,那時我才真正懂得怎麼愛他;對家人好,不是送多少禮物,而是『和顏悅色』,那是最珍貴的孝順。」後來他父親罹患胰臟癌,「父親走得很安詳,那時我深深體會,子女雖捨不得,但愛他,有時候是讓他走得自在。」繼母目前則因嚴重失智住在新加坡療養院,「也許她現在是快樂的,我們只希望她能在最舒服的環境裡,被好好照顧,這就是孝道。」
被問到兩個女兒對他是否孝順,巫啟賢說:「我沒有特別去想孝不孝順這回事,對我來說,重點是能不能感受到她們的愛,這比較實在。也許我心裡早就獨立到一種狀態,就是我不需要孩子的孝順,我和太太會把自己照顧得很好,孩子如果沒有時間來做所謂的『孝順』,那她們把自己的生活過好,就是孝順。因為有愛,孝自然就會出現;沒有愛,那樣的孝只會變得硬邦邦。」
寫好醫療自主意願書
這番話聽起來灑脫,卻深藏著他對「愛」的體悟,他舉例說,前陣子和太太談到「父母是否該插管」的議題,他感慨:「很多人會說『為了盡孝,要救父母的命』,但嚴格來講,那未必是真正的孝順。真正的孝,是孩子願意承擔痛苦,讓父母解脫,而不是父母痛苦、孩子解脫。」
他更透露已寫好醫療自主意願書:「我明確寫了什麼情況絕不插管、不搶救、不做CPR,因為我怕哪天孩子一時心軟,說『我捨不得爸爸走』,結果我被插滿管子、受盡折磨,那就太冤了。」他認為,人要學會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,在他看來,死亡不可怕,而是人生自然的流轉。
「華人世界的傳統,死是忌諱的,因為大家害怕談,所以當那一天真的來了就會手忙腳亂,甚至讓家人陷入掙扎。」他認真地說,年紀漸長後,開始懂得「活得清楚,也要走得明白」,「別把決定丟給下一代、別讓孩子在愛與責任之間為難。」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讀者評論 (0)
請登入後發表評論
分享您的觀點,與其他讀者互動
立即登入尚無評論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