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

骨鬆藥放寬給付 治療免等骨折後

編輯部
1天前
1 瀏覽
骨鬆藥放寬給付 治療免等骨折後
超高齡社會將來臨,不少長者有骨質疏鬆症,可能造成多部位骨折,並以髖部骨折發生率50%最高,導致長期臥床、失能,一年內死亡率更高達2成。健保署今年放寬骨鬆藥物給付,首度納入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族群,並擴大手腕、上臂骨折給付,有助提早預防骨鬆性骨折。

據統計,台灣50歲以上國人,女性每3人就有1人、男性每5人就有1人,一生中可能出現脊椎體、髖部或腕部骨折。骨折風險隨年齡與部位漸進,約50歲起先出現手腕、上臂等警訊性骨折,更年期女性、糖尿病、類風溼性關節炎、體重過輕等,也是重要危險因子。

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吳至行說明,糖尿病與骨鬆的共病關係常被忽視,研究指出,約4成糖尿病友罹患骨鬆、骨鬆性骨折風險上升34%,第一型糖友平均骨折年齡提早10至15年、第二型糖友終生骨折風險增加4至7成。

然而,糖友常專注血糖控制,忽略骨骼健康。吳至行提醒,許多人雖然骨密度正常,但骨質微結構已受損、強度下降,建議糖友將骨密度檢測納入常規追蹤,特別是60歲以上或長期使用胰島素者,及早發現與治療,預防骨折。

國內發布最新《2025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》,強調整合性治療,包括術前骨質檢測、術中術後營養與藥物治療,及長期骨密度追蹤。藥物治療採「促骨生長藥物」、「抗骨流失藥物」接續治療策略,可有效降低術後併發症與再次骨折風險。

健保署今年擴大骨鬆藥物給付,首度將未發生骨折但屬高風險族群,納入初級預防保障,包括糖尿病使用胰島素、類風溼性關節炎、長期使用類固醇者;針對已骨折者,擴大骨折給付部位至手腕及上臂骨折,讓更多高風險族群提早啟動骨鬆治療,提升骨密度、減少骨鬆性骨折發生率。

今年55歲林女士,某次居家滑倒造成手腕骨折,原以為只是跌傷,經檢查才發現已罹患骨鬆。健保新制下,她得以及早啟動「促骨生長藥物」治療,後續再銜接「抗骨流失藥物」,有效降低後續骨折風險。

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表示,對於高骨折風險者,若未及早介入,一年內可能再次骨折,在早期手腕骨折時提前治療,可大幅降低未來脊椎、髖部骨折與失能風險。呼籲比照慢性病積極預防,骨密度偏低、骨鬆或曾發生脆弱性骨折的高風險患者,除了調整生活與營養,更應積極使用抗骨鬆藥物,降低骨折風險、減少死亡率。
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
讀者評論 (0)

尚無評論
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

首頁 新聞 商家 活動 會員
首頁 新聞 商家 活動 聊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