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

切膚之痛 陳柏諺投身守護腸胃

編輯部
1天前
1 瀏覽
切膚之痛 陳柏諺投身守護腸胃
現代人生活壓力大、作息顛倒,三餐時間不固定又常暴飲暴食,腸躁症、胃食道逆流成為年輕上班族的「文明病」。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柏諺指出,飲食定時定量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,是改善腸胃症狀的不二法門。

陳柏諺回憶,自己從小就常拉肚子,媽媽有胃痛困擾、舅舅罹潰瘍性大腸結腸癌,家中親戚都有腸胃道問題,成為他立志從醫的契機,希望幫助家人改善身體狀況。由於高中曾出車禍,體力難負荷外科整天開刀的工作,決定選擇消化內科,兼顧檢查和動手診療。

陳柏諺觀察,近年不少腸躁症患者,且年齡多偏年輕,介於20至40歲,可能因工作壓力大、腸道蠕動變快,進而出現腹絞痛、拉肚子狀況。加上現代人上班三餐時間不固定、假日又常暴飲暴食,飲食不規律、大小餐,容易導致腸胃發炎或潰瘍,呼籲民眾「定時定量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」,且不建議空腹喝茶或咖啡,有助改善多數症狀。

至於年紀較長族群,則較常有「消化不良」問題,由於運動量變少、長期臥床、大小餐等,容易使腸胃道蠕動變差、消化不良,進而導致營養不良、容易生病,鼓勵長者多運動、正常飲食,必要時輔助藥物治療改善。

陳柏諺分享,臨床上也有不少因糞便潛血反應陽性而就醫民眾,曾收治一名30多歲男性,平時喜歡吃油炸類食物、生活作息不正常,體型較胖,經大腸鏡、胃鏡檢查,發現結腸息肉且已癌化,立即轉介外科切除腫瘤,避免發展成大腸癌,也讓他體認到早期篩檢的重要性。

從醫至今甫7年,陳柏諺2年前剛升任主治醫師,是國泰醫院初出茅廬的白袍新秀,平時負責看診、教學與研究。與住院醫師時期相比,他深刻體會角色轉換,過去較常照指示行動,負責診斷疾病,現在要花更多時間和病人及家屬充分溝通、建立良好醫病關係。

陳柏諺認為,與病人相處過程中,「同理心」最重要,因此總是以朋友角度,與病人共同面對治療,溝通上能更順暢,也能減少病人恐慌與誤解。自己當上醫師後,也替胃痛的媽媽檢查、做胃鏡,發現幽門桿菌感染,進行殺菌消除後,媽媽胃痛狀況改善很多。

展望未來,陳柏諺對於腸胃道癌症、肝癌的「非手術治療技術」抱持期待,盼透過藥物治療、內視鏡治療、肝癌氣化治療等,免開刀就能將病灶消除,自己對此部分也很有興趣,期望這些新技術未來能運用在腸胃科。
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
讀者評論 (0)

尚無評論
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

首頁 新聞 商家 活動 會員
首頁 新聞 商家 活動 聊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