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
阻生智齒不拔 小問題釀大麻煩
「拔智齒」是許多人難以下定決心的課題,常有患者問「智齒一定要拔嗎」?牙醫師分析,如果智齒有完全長出,不一定需要拔除,但許多人有「阻生智齒」,容易導致食物殘留、細菌孳生,後果難以預料,輕則牙齦腫痛,重則蜂窩性組織炎,嚴重恐危及生命。
智齒是第三大臼齒的通稱。萬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侯俊羽指出,智齒並非十惡不赦,如果有完整長出,能夠刷得乾淨,又有咬合功能,就不需要拔,但如果智齒只冒出一點點,或是突出骨頭但被牙肉蓋住,都建議盡早拔除。
侯俊羽說,當食物殘渣跑到牙齒和牙肉之間的縫隙,這些沒有完整長出的智齒,就成為藏汙納垢的死角,難以清潔,造成蛀牙;一旦抵抗力較差,可能會腫脹發炎,嚴重時會感染、化膿,變成蜂窩性組織炎,甚至細菌會擴散到其他部位,例如舌下間隙、下頷下間隙,可能影響呼吸道,會有生命危險。
如果是完全包埋在骨頭裡的智齒,侯俊羽說,有可能一輩子相安無事,但仍有一定的不確定性,例如智齒如果水平生長,長時間推擠其他牙齒,會導致鄰齒牙根吸收,或包埋智齒本身產生病理性變化,如產生囊腫等等,雖然機率不高,但一旦發生了,要處理起來就比較棘手。
侯俊羽指出,18至20歲左右是拔智齒的黃金期,此時顎骨大致已發育完成,但牙根只有部分形成,拔除相對容易。若等到24歲以後,智齒完全長成,牙根可能呈倒鉤狀,且靠近下齒槽神經,增加手術風險。
侯俊羽提醒,拔除上顎智齒時,需注意是否與鼻竇相連,若牙根穿透鼻黏膜,拔牙後可能造成鼻竇破洞,傷口需要縫合處理,但若傷口照護不當,可能導致鼻竇炎。下顎智齒常與下齒槽神經相近,拔除後可能出現下唇感覺麻痺,但不影響表情或咀嚼功能,多數患者會在半年內可恢復,少數需2至3年,復原過程中可能出現癢感、刺感、灼熱感等等,代表神經正在修復,建議定期回診追蹤。
拔智齒雖是常見手術,但若涉及神經、鼻竇或深層骨頭,處理難度與風險大幅提升。口腔顎面外科學會常務監事、煥顏口腔顎面外科診所院長張明智指出,一般人免疫力正常,術後較不會有感染問題,但若有心臟手術史、心臟先天缺損,術前應主動告知醫師,可預先使用高劑量抗生素,提升抵抗力,預防口腔內細菌跑到心臟,引發細菌性心內膜炎。
另外,張明智提醒,如拔牙後第3天疼痛感不減反增,可能是乾性齒槽炎,原因是血塊剝落導致神經末梢暴露,建議盡速回診,由醫師開立止痛、神經安定劑,幫助緩解症狀,乾性齒槽炎並非感染,因此不需要抗生素。
智齒是第三大臼齒的通稱。萬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侯俊羽指出,智齒並非十惡不赦,如果有完整長出,能夠刷得乾淨,又有咬合功能,就不需要拔,但如果智齒只冒出一點點,或是突出骨頭但被牙肉蓋住,都建議盡早拔除。
侯俊羽說,當食物殘渣跑到牙齒和牙肉之間的縫隙,這些沒有完整長出的智齒,就成為藏汙納垢的死角,難以清潔,造成蛀牙;一旦抵抗力較差,可能會腫脹發炎,嚴重時會感染、化膿,變成蜂窩性組織炎,甚至細菌會擴散到其他部位,例如舌下間隙、下頷下間隙,可能影響呼吸道,會有生命危險。
如果是完全包埋在骨頭裡的智齒,侯俊羽說,有可能一輩子相安無事,但仍有一定的不確定性,例如智齒如果水平生長,長時間推擠其他牙齒,會導致鄰齒牙根吸收,或包埋智齒本身產生病理性變化,如產生囊腫等等,雖然機率不高,但一旦發生了,要處理起來就比較棘手。
侯俊羽指出,18至20歲左右是拔智齒的黃金期,此時顎骨大致已發育完成,但牙根只有部分形成,拔除相對容易。若等到24歲以後,智齒完全長成,牙根可能呈倒鉤狀,且靠近下齒槽神經,增加手術風險。
侯俊羽提醒,拔除上顎智齒時,需注意是否與鼻竇相連,若牙根穿透鼻黏膜,拔牙後可能造成鼻竇破洞,傷口需要縫合處理,但若傷口照護不當,可能導致鼻竇炎。下顎智齒常與下齒槽神經相近,拔除後可能出現下唇感覺麻痺,但不影響表情或咀嚼功能,多數患者會在半年內可恢復,少數需2至3年,復原過程中可能出現癢感、刺感、灼熱感等等,代表神經正在修復,建議定期回診追蹤。
拔智齒雖是常見手術,但若涉及神經、鼻竇或深層骨頭,處理難度與風險大幅提升。口腔顎面外科學會常務監事、煥顏口腔顎面外科診所院長張明智指出,一般人免疫力正常,術後較不會有感染問題,但若有心臟手術史、心臟先天缺損,術前應主動告知醫師,可預先使用高劑量抗生素,提升抵抗力,預防口腔內細菌跑到心臟,引發細菌性心內膜炎。
另外,張明智提醒,如拔牙後第3天疼痛感不減反增,可能是乾性齒槽炎,原因是血塊剝落導致神經末梢暴露,建議盡速回診,由醫師開立止痛、神經安定劑,幫助緩解症狀,乾性齒槽炎並非感染,因此不需要抗生素。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讀者評論 (0)
請登入後發表評論
分享您的觀點,與其他讀者互動
立即登入尚無評論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