財經
房市拚翻轉 迎向黎明第一槍上膛
台灣房市正在經歷一次從結構到底層的翻轉。這不是單一產業的陣痛,而是一場系統性的總體失衡試煉。
去年新青安政策側翼挹注下,前8月預售市場交易量飆至10.5萬件,創下同期新高,投資買盤、追價心態再度高漲。但風向從來不會久等,政策也從來不是無聲的背景音。今年前8月,預售屋交易量急墜至2.8萬件,年減73%。這不是軟著陸,是直接翻車。
曾經炙熱的新竹、高雄、苗栗,即使背靠台積電設廠與大矽谷計畫,交易量仍重摔8成以上,已非腰斬,而是開腸破肚;雙北市也不再金身不破,台北市年減45.4%,新北市減幅更達60.3%。這不是市場自己回頭,而是政策主動出擊,劍指預售。
以往打炒房的主戰場是在成屋與現金貸款,預售屋得以活在平行宇宙,吸收外溢需求,野蠻膨脹。但2023年《平均地權條例》修法,封鎖法人購屋與預售移轉後,第七波信用限貸緊跟上線,從第二戶管到全台、從投資戶鎖到總價帶,再以3成貸款限制扼住高價住宅的喘息空間。
以台北市中正區為例,預售市場自去年底以來,連11個月再無總價破7000萬的交易紀錄,不是價格錯配,而是「貸不到」、「賣不動」、「買不起」。過去政策或有縫隙,但這次沒有出口。
預售屋原本是房市價格發現的導體,然而市場機制失靈更將引爆成屋同步潰敗。這是一場「量先價行」的教科書現場:成交量走空,價格再硬都只是撐住面子,扛不了裡子。不少建商至今仍選擇撐價不讓,銷售延宕、庫存高築、支出難返,導致出現連續數月營收掛蛋的警訊。過去靠著槓桿滾動現金流的商業模式,期盼奇蹟再現的開發商,終將被政策與現實聯手叫醒。
但房市也不是黑暗永夜。華固第四季以112.2億元出售中央置地全棟商辦予陽明海運,創下近年最大宗商用不動產成交案,代表企業自用需求與開發商讓利策略的精準對接。陽明買得漂亮,華固全棟出清,堪稱市場冰河期中的熱信號。房市不是停滯、需求不是沉睡不起,而是需要更有感的價值認同。
當市場訴求剛需本質,價格勢必要回歸現實水位。開發商若能率先調整思維、主動讓利、誠實輸誠,不僅能提前破冰,更是對主管機關政策方向的積極回應,也有助於降低潛在財務風險,避開更大範圍的系統性風暴。
這場重構的起點,不是價格戰,而是信任戰。領頭調價建商的第一槍,不是打在政府臉上,更不是打在買方心裡,而是打向蒼白、虛胖的同業身上。誰還以為能靠撐價能撐過寒冬,註定會凍斃在下一輪的退場潮中。誰願意先調整身段,才有資格留在下一幕重啟的舞台中。
去年新青安政策側翼挹注下,前8月預售市場交易量飆至10.5萬件,創下同期新高,投資買盤、追價心態再度高漲。但風向從來不會久等,政策也從來不是無聲的背景音。今年前8月,預售屋交易量急墜至2.8萬件,年減73%。這不是軟著陸,是直接翻車。
曾經炙熱的新竹、高雄、苗栗,即使背靠台積電設廠與大矽谷計畫,交易量仍重摔8成以上,已非腰斬,而是開腸破肚;雙北市也不再金身不破,台北市年減45.4%,新北市減幅更達60.3%。這不是市場自己回頭,而是政策主動出擊,劍指預售。
以往打炒房的主戰場是在成屋與現金貸款,預售屋得以活在平行宇宙,吸收外溢需求,野蠻膨脹。但2023年《平均地權條例》修法,封鎖法人購屋與預售移轉後,第七波信用限貸緊跟上線,從第二戶管到全台、從投資戶鎖到總價帶,再以3成貸款限制扼住高價住宅的喘息空間。
以台北市中正區為例,預售市場自去年底以來,連11個月再無總價破7000萬的交易紀錄,不是價格錯配,而是「貸不到」、「賣不動」、「買不起」。過去政策或有縫隙,但這次沒有出口。
預售屋原本是房市價格發現的導體,然而市場機制失靈更將引爆成屋同步潰敗。這是一場「量先價行」的教科書現場:成交量走空,價格再硬都只是撐住面子,扛不了裡子。不少建商至今仍選擇撐價不讓,銷售延宕、庫存高築、支出難返,導致出現連續數月營收掛蛋的警訊。過去靠著槓桿滾動現金流的商業模式,期盼奇蹟再現的開發商,終將被政策與現實聯手叫醒。
但房市也不是黑暗永夜。華固第四季以112.2億元出售中央置地全棟商辦予陽明海運,創下近年最大宗商用不動產成交案,代表企業自用需求與開發商讓利策略的精準對接。陽明買得漂亮,華固全棟出清,堪稱市場冰河期中的熱信號。房市不是停滯、需求不是沉睡不起,而是需要更有感的價值認同。
當市場訴求剛需本質,價格勢必要回歸現實水位。開發商若能率先調整思維、主動讓利、誠實輸誠,不僅能提前破冰,更是對主管機關政策方向的積極回應,也有助於降低潛在財務風險,避開更大範圍的系統性風暴。
這場重構的起點,不是價格戰,而是信任戰。領頭調價建商的第一槍,不是打在政府臉上,更不是打在買方心裡,而是打向蒼白、虛胖的同業身上。誰還以為能靠撐價能撐過寒冬,註定會凍斃在下一輪的退場潮中。誰願意先調整身段,才有資格留在下一幕重啟的舞台中。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讀者評論 (0)
請登入後發表評論
分享您的觀點,與其他讀者互動
立即登入尚無評論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