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

幽門桿菌不治療 恐增胃癌風險

編輯部
22小時前
2 瀏覽
幽門桿菌不治療 恐增胃癌風險
記者王勗∕台南報導

成醫小兒肝膽腸胃科前收治一名15歲青少年,經檢查發現少年因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導致嚴重貧血,醫療團隊立即注射腎上腺素並進行雙極電燒止血手術,3日後復以胃鏡追蹤檢查,發現潰瘍止血,惟胃部呈現結節性胃炎,經檢查確認為幽門桿菌感染,透過四合一抗生素治療,症狀完全改善。

成醫小兒肝膽腸胃科醫師羅筱淯表示,幽門桿菌(Helicobacter pylori)又稱幽門螺旋桿菌。感染者約有1-2成風險發展成消化性潰瘍,1-2%可能發展為胃癌。臨床研究也顯示,7成的胃癌與幽門桿菌相關,幽門桿菌也被世衛組織列為最高第一級致癌物。

全球約有半數人口感染幽門桿菌,兒童的感染率則受地區環境和社會經濟影響,在衛生條件較差地區、感染率更高。幽門桿菌可能的傳播方式為經口途徑,如透過受污染的食物和水,或與感染者密切接觸等。

羅筱淯指出,兒童及青少年感染的症狀不一而足,常見典型包括慢性腹痛、腹脹、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等,與常見腸胃疾病雷同。然而當嚴重感染時,則可能導致消化性潰瘍出血,出現黑便、嘔血及貧血等症狀,如未及時治療,可能因潰瘍出血、穿孔導致嚴重感染、死亡等風險。

幽門桿菌感染診斷可透過胃鏡,或碳-13尿素呼氣測試、糞便抗原測試和血清抗體測試等非侵入性方法檢察。如經確認感染,則以三合一療法或四合一療法為主,包括質子幫浦抑制劑(proton-pump inhibitor, PPI)、鉍劑(Bismuth)與抗生素等,療程約1-2週,患者需按時完成療程以確保療效,治療後仍應定期追蹤,以確保完全根除幽門桿菌。

羅筱淯強調,兒童及青少年幽門桿菌感染若未即時治療,可能導致慢性胃炎、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,甚至增加胃癌風險,如有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。
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
讀者評論 (0)

尚無評論
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

首頁 新聞 商家 活動 會員
首頁 新聞 商家 活動 聊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