財經
匯率大震盪,想避險企業增6倍,少做這一步,避險變豪賭!
「今年上半年就是在做白工!」一位上市公司老闆這樣苦嘆。
罪魁禍首,正是2025年5月起的新台幣暴力升值。
攤開第二季財報,602家上市櫃公司已公告外幣兌換淨損益數字,近9成企業慘吞匯損;台股上櫃公司上半年獲利大減近3成。不只外銷業者首當其衝,消費、內需產業也挫著等。一位營建業高層直言「我們是海嘯第二排,消費信心被壓縮,大家口袋都緊了!」
強台幣風暴逼得企業急尋避險。經濟部統計,第二季中小企業洽詢避險家數,季增6倍,實際申辦金融避險的家數增加13%。
然而,外匯避險商品複雜,想避險卻踩坑的案例並不罕見。
這個月《商周CEO50失敗學》課程,我們邀請到金融財務大師、台科大財經所教授謝劍平,談他曾經在中華電信擔任財務副總時,踩過的避險坑。
留美的優秀員工、積極創新的財務主管,以及一紙來自全球頂級投行遞上的「外匯避險合約」,最後卻演變成一個失控結局:匯損一度高達40億元。
當時投行遞出的避險合約,是條件式選擇權金融商品,包含外幣選擇權、遠期外匯等,屬於複雜型的商品。「中華電當時曾透過這類商品小賺過幾次,但實際上對這類商品的內稽內控制度仍不夠成熟,沒有足夠經驗。」謝劍平回憶,中華電當時財務部門,專業多為會計,沒足夠的財務工程專業評估合約利弊,也不像金控有能力買多項金融商品,彼此避險。當匯率走勢和中華電信預期的相反,一發不可收拾,虧損一直擴大。
當時,中華電買下的這個金融商品,十幾家企業、金控買了類似商品,但因此引爆危機的也只有中華電。謝劍平點出重點,這些以避險為名的金融商品,「沒有好不好,只有適不適合你。」
他藉此機會提醒大家,這類金融商品至今在市面上仍不斷推陳出新,只要市場有避險需求,就會有這類商品。
避險商品可能踩坑,那一定要避險嗎?謝劍平的答案是:無論營收大小,都需要避險。大立光過去採自然避險,佛系管理外幣,今年第二季匯損42億,創公司最大匯損紀錄後,8月決定砸2.4億美元開始避險。
除了降低匯損風險外,謝劍平點出避險,有兩項更深的層面:
第一, 要把view降到最低,不要積極賭匯率走勢,但要將避險形成一種文化,也就是讓企業把心力放回本業。而不是每天盯著匯率心驚膽跳,讓外在環境衝擊財務。
第二, 掌握各項可能影響匯率走勢的知識,是一種底氣。讓你在接觸金融商品時衡量風險,或金融市場出現黑天鵝時能判斷趨勢,不會完全任人宰割。
企業常對外信心喊話:匯率上上下下,哪天就回來了。但一位銀行前總經理提醒,「匯率波動過程中,總有在獲利邊緣的人,在波動裡再也回不來了。」而你的公司有避險文化嗎?
罪魁禍首,正是2025年5月起的新台幣暴力升值。
攤開第二季財報,602家上市櫃公司已公告外幣兌換淨損益數字,近9成企業慘吞匯損;台股上櫃公司上半年獲利大減近3成。不只外銷業者首當其衝,消費、內需產業也挫著等。一位營建業高層直言「我們是海嘯第二排,消費信心被壓縮,大家口袋都緊了!」
強台幣風暴逼得企業急尋避險。經濟部統計,第二季中小企業洽詢避險家數,季增6倍,實際申辦金融避險的家數增加13%。
然而,外匯避險商品複雜,想避險卻踩坑的案例並不罕見。
這個月《商周CEO50失敗學》課程,我們邀請到金融財務大師、台科大財經所教授謝劍平,談他曾經在中華電信擔任財務副總時,踩過的避險坑。
留美的優秀員工、積極創新的財務主管,以及一紙來自全球頂級投行遞上的「外匯避險合約」,最後卻演變成一個失控結局:匯損一度高達40億元。
當時投行遞出的避險合約,是條件式選擇權金融商品,包含外幣選擇權、遠期外匯等,屬於複雜型的商品。「中華電當時曾透過這類商品小賺過幾次,但實際上對這類商品的內稽內控制度仍不夠成熟,沒有足夠經驗。」謝劍平回憶,中華電當時財務部門,專業多為會計,沒足夠的財務工程專業評估合約利弊,也不像金控有能力買多項金融商品,彼此避險。當匯率走勢和中華電信預期的相反,一發不可收拾,虧損一直擴大。
當時,中華電買下的這個金融商品,十幾家企業、金控買了類似商品,但因此引爆危機的也只有中華電。謝劍平點出重點,這些以避險為名的金融商品,「沒有好不好,只有適不適合你。」
他藉此機會提醒大家,這類金融商品至今在市面上仍不斷推陳出新,只要市場有避險需求,就會有這類商品。
避險商品可能踩坑,那一定要避險嗎?謝劍平的答案是:無論營收大小,都需要避險。大立光過去採自然避險,佛系管理外幣,今年第二季匯損42億,創公司最大匯損紀錄後,8月決定砸2.4億美元開始避險。
除了降低匯損風險外,謝劍平點出避險,有兩項更深的層面:
第一, 要把view降到最低,不要積極賭匯率走勢,但要將避險形成一種文化,也就是讓企業把心力放回本業。而不是每天盯著匯率心驚膽跳,讓外在環境衝擊財務。
第二, 掌握各項可能影響匯率走勢的知識,是一種底氣。讓你在接觸金融商品時衡量風險,或金融市場出現黑天鵝時能判斷趨勢,不會完全任人宰割。
企業常對外信心喊話:匯率上上下下,哪天就回來了。但一位銀行前總經理提醒,「匯率波動過程中,總有在獲利邊緣的人,在波動裡再也回不來了。」而你的公司有避險文化嗎?
新聞來源: 原始來源
讀者評論 (0)
請登入後發表評論
分享您的觀點,與其他讀者互動
立即登入尚無評論
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的人吧!